港股市场持续出清。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11日,年内有21家港股公司完成退市,其中7家私有化,1家主动撤回在线证券股票配资开户,13家被取消上市地位。
在业内看来,港股市场流动性承压,不少中小型港股的估值偏低、融资受限,叠加需维持上市地位所需的成本,多重因素之下,部分公司萌生退意。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上合成生物概念火热,相关板块已在节后连续两日大涨,但也有多家股价上涨企业明确表示合成生物学项目正处于前期研发阶段,尚未产业化。
多家公司完成私有化退市
近年来,港股私有化退市热度不减。Wind数据统计,仅2021年至2023年期间,累计有51家港股公司完成私有化退市。
今年以来,中智全球、锦州银行、魏桥纺织、中国擎天软件、松龄护老集团、永盛新材料、海通国际等7家港股公司已完成私有化退市。
此外,还有部分公司已在推进私有化退市进程。例如5月27日,华发股份公告,拟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以协议安排的方式对华发物业服务进行私有化,进一步加强业务协同。
4月2日,维达国际公告称,亚太资源集团已经收到维达国际约90.98%已发行股份的有效要约接纳。亚太资源集团预计将在今年8月份完成对维达国际的强制性收购,届时维达国际将撤销上市地位。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中国中药、新秀丽、欧舒丹、华发物业服务、维达国际、中粮包装、纷美包装在内的7家港股公司在推进私有化退市。
流动性不足为主因
从私有化退市原因来看,主要包括股权融资能力有限,股票长期交易低迷且流动性不足,市值较公司资产净值大幅折让,节省维持上市地位相关成本、为股东提供以溢价出售退出的机会等。
例如,中国中药在公告中提到,由于交易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交易量有限,制约公司融资能力,难以利用股权融资为业务发展提供可用资金来源,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从实践来看,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的路径通常包括全面要约收购和吸收合并等。例如,3月19日,魏桥纺织被山东魏桥纺织科技吸收合并,当日收盘后正式退市。
再比如,锦州银行被辽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面要约收购,4月15日收盘后锦州银行正式退市。“要约实施后,锦州银行H股从联交所退市,有利于节省与合规事务及维持上市地位相关的成本,为可能进行的业务调整留出空间。锦州银行亦能够将原本用于与维持上市地位相关的资源重新分配至本行的业务运营。”公司公告称。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怡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H股上市公司选择吸收合并方式私有化的优势是可以实现100%私有化,确定性较高,但对于有特殊经营资质的公司一般不推荐吸收合并方式。全面要约收购可以保留公司主体资格,但需获得90%以上独立股东的接受方可申请退市,获得有效接纳的难度相对较高。”
从私有化退市的时长来看,通常在3个月到7个月之间。其中,要约价格是能否成功私有化的关键因素。要约方为争夺收购,可能发起溢价收购。
“在可预见范围内,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数量或呈稳定发展趋势。其私有化后在其他市场重新上市,有机会重新获得更高的估值。”高怡敏表示,港股公司私有化退市后,公司控制权相对集中,以退为进,可以更加灵活地布局长期战略,避免因作为上市公司而承受的市场预期压力及股价波动风险,也可以就此轻装上阵,通过资产重组、产业调整等举措转型升级,探索新的发展机遇。
劣质股加速除牌
目前,部分港股公司受到流动性紧缺、估值低、融资难等问题困扰。港交所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证券市场的平均日成交金额为1050亿港元,同比下滑16%。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11日收盘,年内港股日均成交额为865.71亿港元,同比下滑5%。
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部分H股较A股出现大幅折价,也被认为是退市动机之一。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1日收盘,恒生AH股溢价指数为139.88。其中,AH股溢价率30%以上的有134只。浙江世宝、弘业期货、京城股份的AH股溢价率达到300%以上。
此外,港交所的强制除牌机制持续显效,劣质股加速出清。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快速除牌”机制,根据香港主板《上市规则》第6.01A条和香港创业板(以下简称“GEM”)《上市规则》9.14A条,主板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GEM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2个月,港交所将有权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今年以来,包括泰坦智华科技、无缝绿色、东正金融、百田石油、宝申控股等13家公司已被取消上市地位。从所属恒生行业来看,涉及信贷、家具、地产投资、楼宇建造、汽车零件等。
另据港交所官网显示在线证券股票配资开户,截至5月末,今年港交所已对20家公司刊发除牌通知,其中包括17家主板公司,3家GEM公司,预计后续仍有港股公司被取消上市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