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科创板迎来开板五周年。
五年来,科创板从发行上市到交易、退市等各个环节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不断优化完善;受理了1146单IPO申请,接纳了573家上市公司,首发募资总额达9107.89亿元,总市值逾5万亿元。
“在产业升级大潮中,科创板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支持诸多硬科技产业链的‘补链’和‘强链’,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一扇观察窗口。”申万宏源研究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师彭文玉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展望未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科创板定位将更加清晰,突出“硬科技”特色,与不同市场板块差异化发展,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推进交易机制改革,进一步丰富投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积极引入长期资金;市场估值体系进一步重塑,企业价值、市场走势进一步分化,退市进入常态化。
中行上海市分行积极助力非居民消费环境建设,持续提升酒店、影院、商超等全市重点领域商户的外卡受理覆盖率。截至目前,该行共在3000余台终端加载了外卡受理功能,主要行业涵盖酒店、旅游、百货、餐饮、品牌零售店等,可受理进博境外来沪人士持境外银行发行的维萨、万事达、大来、JCB、美运等信用卡进行消费支付。
民生金融租赁党委委员、总裁助理邓毅女士为本次交付的船舶命名,并在各方嘉宾的见证下为新船砍缆。
“硬科技”定位越来越清晰,还有哪些制度可突破?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A股市场也因这场系统性的制度改革正式落地,而迎来新生态。同时,科创板的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和持续创新,“硬科技”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
五年来,科创板在发行、上市、交易、并购重组、退市等各个环节的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科创板多样化和包容性的上市条件,适应了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创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首发定价机制以及上市初期交易机制实行市场化;同时,科创板在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股份减持、信息披露等方面均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创新探索,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严格的退市制度,加速了“害群之马”的出清。
除了上述制度之外,田轩眼中的关键制度,还有引入做市商机制,进一步推进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增强A股市场流动性,同时抑制市场波动;建立多元化投资门槛,推出科创50指数及相关ETF等投资产品,改善投资者结构,促进市场走向成熟。
在不断地改革、改进中,科创板的“硬科技”定位也不断清晰。《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自2020年3月份发布以来,在2021年4月份、2023年12月份、2024年4月份历经了三次修订发布。
其中,2024年4月份发布的修订版《指引》,适度提高了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旨在引导科创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申报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对此,彭文玉分析称,一方面,科创属性的审核认定将会更加严格,不仅是监管机构的审查力度,也将强化发行人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以及保荐机构核查把关责任。另一方面,“良币驱逐劣币”,随着科创属性标准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真正具有产业化落地能力的“硬科技”的企业登陆科创板,而那些通过各种违规调整人员构成、不合理分派研发费用等途径,以期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将在上市环节被更多出清。
田轩认为,科技属性强、科研投入和成果产业化水平高的优质企业,将更加顺利进入科创板上市程序,IPO发行节奏将逐步进入更加合理的常态化阶段。
经过五年创新实践,科创板的发审、交易、退市等规则和框架制度已渐趋完善。在业内看来,科创板仍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继续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
“未来,我们认为科创板还可以在提升科创板交易活跃度、进一步完善丰富中国特色首发估值体系、吸引更多耐心资本等方面继续有所突破。”彭文玉称。
田轩认为,下一步,科创板可以继续完善上市标准,尤其是完善科创企业认定标准,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探索科创板储架发行制度,根据公司发展阶段进行融资,及时精准解决公司需求,降低发行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完善交易机制,推进T+0交易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稳定市场预期,并加强投资者教育,进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稳步推动投资者结构转变;进一步完善退市配套措施和相应的转板机制,畅通企业退市的后续融资通道等。
集聚效应扩大,产业链、创新链仍需持续升级
科创板的另一大使命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创新转型”。开板五年来,科创板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做优做强方面成效如何?
截至2024年6月12日,科创板共有573家上市公司,总股本2165.37亿股,总市值超5万亿,平均市盈率为34.77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公司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公司超过120家、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公司数量均超过110家。
研发投入是衡量科创属性的一大标准。2023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1561.2亿元,同比增长14.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2%。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已汇聚超过23万人的科研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三成。
“在科创板助力下,科技创新市场活力不断迸发,产业链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涌现,有效突破关键技术和产业链难点、堵点等,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田轩称。
在他看来,未来,科创板仍需深度谋划支持产业链转型升级的系统性政策。包括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对“链主”企业的融通带动要求,加强对硬科技企业的精准支持,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
当然,开板5年来,科创板上市公司也有所分化,有些企业借力做大做强,有些企业则走向下坡路,还有些企业因违法违规被退市或者处罚。
“注册制之下,估值及市场走势出现两极分化属正常现象,处于行业前沿、科技属性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受到资本的倾斜,获得高估值高定价,更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助力科技创新。退市的常态化可以加速市场优胜劣汰,推动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田轩称。
在科创板市场估值分化趋势下,田轩也建议投资者,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加强对企业长期发展价值的研判,尽量避免科技属性不强、科研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关注企业长期经营能力,包括公司业务增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公司治理水平等。
就科创板加速投融资端市场化方面而言,田轩认为,未来,科创板需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健全上市发行、并购重组、再融资等全链条“绿色通道”,集中优势资源保障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转债融资支持、支持科技创新领域REITs等产品创新发展。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黄思瑜
相关阅读 老龄化助推医疗器械行业投融资活动增加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融资活动预计将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在新兴的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设备的领域。
05-21 20:46 AI PC概念领涨两市 题材炒作还是新一轮行情启动?丨市场辩论会今天,AI PC概念领涨两市,到底是题材炒作还是新一轮行情启动?对此,深圳嘉宾:平安证券资深投顾李艳认为,AI应用行业空间较大,逻辑较为确定,后续仍有较多机会,短线注意大盘调整的拖累。国融证券高级投资顾问刘云龙认为, AI应用落地带来产业升级机会。中信证券黄宏飞认为,AI应用端加速落地,行业机会反复活跃。
05-21 15:20 净利润759.6亿 科创板上市公司去年营收总额稳中有升科创板公司全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977.8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实现净利润759.6亿元。
05-01 10:41 证监会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提高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这些方面要求修改后的《指引》适度提高了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旨在引导科创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申报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04-30 19:02 大湾区高科技高成长40强发布,主要聚焦这三大行业根据德勤发布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高成长40强及明日之星项目报告》,2023年大湾区40强企业主要聚焦软件和互联网行业,生命科学行业取代高端装备安全配资炒股平台,成为本次第三大热门行业。
04-27 17:15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